查看: 10451|回复: 6

[大城小事] 广西平果县壮族唱文龙等入选自治区第七批“非遗”名录

[复制链接]
发帖
城市币
威望

2019-1-4 10:40:3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IP data file
日前,
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
一份重要名单
↓↓↓
微信图片_20190104103526.jpg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41项)。

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个大类,共计141项。

这份名录里,
有很多小伙伴感兴趣的:
马山加方的上刀山下火海、
德保壮族的提线木偶戏、
融安的赛龙舟
……
有隔着屏幕就能闻到味道的:
武鸣柠檬鸭制作技艺、
北海沙蟹汁制作技艺、
武宣红糟酸制作技艺
……

还有匠心独运的: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
仫佬族剪纸技艺、
苗族百褶裙制作技艺
……

最最最重要的是
平果的平果壮族唱文龙、
平果芭蕉芋粉制作工艺、
平果壮族眼疾疗法
共三个项目入选名录了。

真是喜大普奔呀!!!
微信图片_20190104104901.gif

下面,
来看看具体名录!

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41项)
微信图片_20190104104034.jpg
微信图片_20190104104107.jpg
微信图片_20190104104131.jpg
微信图片_20190104104142.jpg

通知要求,全区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管理和传承工作,努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西新闻网、930老友记、广西头条

举报     顶端    回复本楼     楼主
发帖
城市币
威望

2019-1-4 14:56:3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IP data file
平果壮族眼疾疗法,没听说过,但是我知道,现在芭蕉芋粉大多也都是木薯粉
举报     顶端    回复本楼     沙发
发帖
城市币
威望

2019-1-4 15:17:0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IP data file
只知道芭蕉芋粉,其它两个没听说过
举报     顶端    回复本楼     板凳
发帖
城市币
威望

2019-1-5 15:26:0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IP data file
厉害了,非遗文化
举报     顶端    回复本楼     地板

2019-1-5 17:04:4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IP data file
好事
举报     顶端    回复本楼     5

2019-1-25 12:05:5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IP data file
壮族民间长诗《唱文龙》

[项目简介]

“文龙与肖妮”是广泛流传于桂西壮族民间的一个故事,这个优美动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肖妮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精神,塑造了坚贞、勇敢、美丽的壮族女性形象,表达了壮族群众正义战胜邪恶的强烈愿望。这个故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民间歌手把它创编成叙事长歌到处传唱,戏曲艺人把它改编成民族戏剧搬上舞台,宗教人员把它再编成师公唱本用于道场,从而使这个故事的流传更加广泛,老幼皆知,耳熟能详。经由民间歌手把它创编成叙事长歌的《唱文龙》,是壮族民间诗歌创作的名篇,是壮族文学发展史的经典;是汉壮民族文学关系史的代表性作品,是汉壮民族文化交流的积极成果;是壮族文化艺术宝库的明珠,是壮族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平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部偏南,地处右江中游。东、东南与南宁市的马山、武鸣、隆安县相邻,西南与崇左市的天等县接壤,西和百色市的田东县毗连,北与河池市的巴马、大化、都安三个瑶族自治县交界。总面积2485平方公里,人口总数46万,壮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87.3 %。
有多种不同版本《唱文龙》广泛流传的平果,明时为思恩土府辖地,知府岑瑛“崇儒重道,建学立师”,从而涌现众多掌握汉语文的知识分子,涌现众多熟练掌握土俗字的民间艺人。众多熟练掌握土俗字的民间艺人的涌现,为壮族民间叙事长歌《唱文龙》得以文字记录并以歌书形式传抄、传播、传承创造良好条件。

[分布区域]
       
    叙事长歌《唱文龙》广泛流传于桂西右江流域和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仅在平果县境内就流传有唐皇调、文歌调、师公调、勒脚歌调等多种不同版本的《唱文龙》。

[ 历史渊源]

在明《永乐大典》目录卷第三十七(上)末韵“戏”字下,有戏文二十七卷凡三十三种,其中卷一三九七三戏文九,录有《刘文龙》、《王俊民休妻记》二种戏文名目。徐渭所著《南词叙录》中的“宋元旧篇”,录有宋元南戏名目共六十五种,其中有《刘文龙菱花镜》戏目。《刘文龙》、《刘文龙菱花镜》两种虽然在《永乐大典》和《南词叙录》留有名目,但作者不详,本事及来源亦无考。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赵景琛、钱南扬等诸先生从明万历年蒋孝刻本《旧编南九宫谱》、清康熙年香芸阁刻本《新编南词定律》、清乾隆年内府刻本《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明文治堂刻本《南宫十三调曲谱》以及戏曲文献流通会影印本《汇编元谱南曲九宫正始》等,辑得《刘文龙菱花镜》残曲共二十二支。从所辑得的二十二支残曲,基本可以看出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的故事梗概:汉朝刘文龙,成亲才三天,即进京赴考。妻萧氏将金钗、弓鞋、菱镜一分为二,各执其半,作为表记。文龙因病耽误试期,滞留京城与**云娇相恋。后来及第,出使匈奴,被单于羁留,招为驸马,封为左贤王。文龙设法逃回,汉王大喜,封给他高官显爵,准他告假回家。文龙一去二十一载,音讯杳无,家中当他已死,逼萧氏改嫁宋忠。萧氏誓死不从,宋忠百计谋娶,此时文龙正好赶到,然而他离家已有二十一载,面貌全异,初到家中,父母妻子皆不敢相认,文龙拿出当年三件表记,大家才信以为真,一家得以团圆,恶人终被惩处。
197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广东省潮安县的一处墓葬里,发掘出一个明宣德年间的南戏写本《刘希必金钗记》。从本子第一出末角登场时所作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刘希必金钗记》其故事内容、人物设置、最后结局等等,均基本相同于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由此可以断定,《刘希必金钗记》写本即《永乐大典目录》戏文所列的《刘文龙》,也即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所列的《刘文龙菱花镜》。
    将赵景琛、钱南扬等诸先生所辑到的关于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二十二支佚曲,以及考古发现的《刘希必金钗记》写本,与流传于桂西壮族地区的民间叙事长歌《唱文龙》相比较,不难看出,这三者之间,无论是人物设置、情节安排、故事结局和贯串道具等等,均大同小异。由此可以推断,壮族民间叙事长歌《唱文龙》以及关于文龙与肖妮的故事,均源自明代中期仍流行于戏曲舞台上的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
    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传入桂西壮族地区,其时间可能是明嘉靖年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田州狼兵应征赴江浙参与抗倭,此间正当《刘文龙菱花镜》还是宋元南戏流行剧目的时候,狼兵们很可能有机会看到《刘文龙菱花镜》这出戏的演出并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因而在他们回师田州时,《刘文龙菱花镜》这出戏的故事情节就深深埋藏于他们的心底,随着他们的班师被带回到桂西壮族地区,很快就在壮族地区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代歌手们的努力,成为如今所能搜集得到的壮族民间叙事长歌《唱文龙》。

[基本内容]

壮族民间歌手以《刘文龙菱花镜》这出宋元南戏的故事内容创编的叙事长歌《唱文龙》,其内容叙述的是:唐朝某年,朝廷开科取士,壮族青年文龙亦欲赴京应考,但又恐怕家中父母无人照顾,也舍不得新婚三日的爱妻肖妮。正在左右为难,肖妮极力劝说丈夫赴京应试,求取功名。临别之际,两人各执绣鞋一只、镜子半面作为信物。文龙应试,金榜题名,皇上授予官位,留在京城主持政务。肖妮在家,操持内外,服侍公婆,思念文龙。文龙离家,十有五载,杳无音信,父母担心无人传宗接代,决意招纳鳏夫宋宗入赘,逼迫肖妮改嫁宋宗。宋宗一来垂涎肖妮美貌,二来图谋文龙家产,因而乘机造谣说文龙早已客死异乡。肖妮无奈,便托一梦报给文龙。文龙梦后得知妻子将被他人所占,即向皇上告假,带上兵马水陆并进昼夜兼程赶回家乡。文龙快马回到家乡村头渡口,遇见一位妇女正欲投河自尽。文龙见状,立即翻身下马上前阻拦问清情由,方知这妇人正是自己久别的妻子肖妮。经过一番试探,知道肖妮对自己忠贞不渝,于是假说自己是文龙部下,告诉肖妮说文龙今日荣归故里,骑马乘船随后就到,请肖妮回家等候。文龙回到家中,佯裝过路客人请求借宿,父母因不识其面貌,推托家中正办喜事,不便客人歇脚,文龙只得借宿于邻居。次日,宋宗入赘,大办宴席,文龙备上厚礼,佯装前去祝贺。酒席上文龙示出绣鞋、镜子两样信物,与肖妮对证相认,并下令将宋宗捉拿装进猪笼,投入河里。恶人既除,父子重聚,夫妻团圆,全村老少,皆前来祝贺。
流传于各地的这部叙事长歌,由于受到流传地域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某些细节上略有差异,但是,其故事内容、主要情节、人物设置、矛盾斗争和最后结局,却基本相同,差别不大。

[主要特征]

1、变异
    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本事被带到壮族地区以后,壮族民间歌手们便根据壮族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将之创编为叙事长歌,从而使原作品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此外,民间歌手们在将《刘文龙菱花镜》本事创编为叙事长歌的同时,还根据壮族地区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地理环境、婚姻形态、生活习俗以及人们共同的心理素质等等,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从而使原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使创编的叙事长歌《唱文龙》成为符合壮族性格特征、符合群众审美观念、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2、多样
        桂西地区不同区域流传的唱述“文龙与肖尼”故事的叙事长歌《唱文龙》,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贯穿道具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虽然大同小异,但其体裁格式却多种多样并且各有千秋。有讲究声律、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诵的七言排歌体,有章法迥异、反复重叠、前后呼应、连环相扣、结构严谨、风格独特、一唱三叹、回旋复沓的五言勒脚体,有句数固定、韵律严格、平仄讲究、四句一首的五言绝句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唱文龙》长篇叙事诗歌作品群,并在壮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3、再传
《唱文龙》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并而形成一个规模庞大、异彩纷呈的《唱文龙》长篇叙事诗歌作品群的同时,还传播至同语族的布依、侗、毛南、仫佬等民族地区。《唱文龙》叙事长歌流传到侗族地区,侗族民间歌手也根据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对它进行改造加工,以富有民族特色的琵琶歌、叙事大歌和侗戏等多种艺术形式侗族地区广泛传播。流传于布依族地区唱述文龙与肖尼故事的民间叙事长诗,取名为《巴龙巴娌》,经布依族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翻译、整理后的《巴龙巴娌》,取名《金竹情》。

[重要价值]

1、汉壮文化交流的成果
唱叙刘文龙与其妻萧氏爱情故事的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虽然在《永乐大典》和《南词叙录》里存有名目,但其本事晚至五百多年后才为世人所知。而在人们认为“作者不详,本事来源亦无考”的这出戏,其本事(故事)却在桂西地区壮族民间广为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被民间歌手创编成叙事长歌到处传唱,再被戏曲艺人改编成民族戏剧搬上舞台、被宗教人员再编成师公唱本用于道场,从而使这个故事的流传更加广泛,老幼皆知,耳熟能详。壮族民间歌手根据《刘文龙菱花镜》本事创编的叙事长歌《唱文龙》,是壮族民间口承诗歌创作的佳作,同时也是汉壮文化交流的成果。
2、乐府诗歌传统的继承
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语言构造贴近生活,采用对话形式叙事,是以《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乐府双璧”为代表的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诗歌所有的这些艺术特色,在壮族民间叙事长歌《唱文龙》里,均有相当明显的体现。尤其是用对白形式叙事敷词、用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推动情节发展这一点,在《唱文龙》里的体现更为显著。所有的这些,既是汉乐府诗歌传统对壮族民间口承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也是壮族民间口承诗歌创作对汉乐府诗歌传统的继承。
3、壮族口承文学的经典
采取双线交替推进方式进行叙事的壮族叙事长歌《唱文龙》,故事繁简剪裁得当,情节跌宕扣人心弦,结构完整细密紧凑,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语言朴实回旋反复,音调和谐押韵灵活。整部长歌,叙事如画,叙情如诉,淋淋漓漓,通俗易懂;描摹情态,铺叙事物,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人物对话,声情毕肖,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这样一部情节完整、叙事详尽,形象鲜明、描写深刻、语言朴实、优美自然的诗歌作品,堪称民间诗歌创作的精品,堪称壮族口承文学的经典。

[ 濒危情况]

“闲着没有什么论/咱唱文龙来消遣”、“闲呆没啥讲/编歌唱文龙”, 这是唐皇调唱本和文歌唱本《唱文龙》开头的两句唱词,从这两句唱词不难看出叙事长歌《唱文龙》所具有的娱乐功能,而且其娱乐功能在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的过去是多么的显著。当然,和所有的进步的文艺作品一样,它也不乏明显的教化功能和认识功能。然而,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娱乐项目五花八门以及人们欣赏兴趣不断迁移的今天,叙事长歌的娱乐功能便因人们的漠视而基本丧失,因而陷入生存空间日渐狭窄、传唱队伍日渐萎缩、受众范围日渐缩小的困境而濒临销声。
传唱百年的壮族民间叙事长歌《唱文龙》历尽沧桑能够比较完整地传承至今,完全仰仗壮族人民群众的世代口耳相传以及手抄歌书的记载传抄。和《布洛陀经诗》、《壮族嘹歌》等壮族经典一样,壮族民间叙事长歌《唱文龙》的记录和传抄,所使用的文字也是“土俗字”。“土俗字”虽然在壮族地区广泛流行,在壮族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并且发挥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固有的诸如书写不规范、异体字繁多、书写较繁杂、认读较困难等等诸多缺陷,因而始终只为数量有限的人群所掌握和使用。因此,和《布洛陀经诗》、《壮族嘹歌》所面临的囧境一样,壮族民间叙事长歌《唱文龙》也濒临匿迹的厄运。
举报     顶端    回复本楼     6

2019-1-25 15:11:0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IP data file

壮族民间长诗《唱文龙》

[项目简介]

“文龙与肖妮”是广泛流传于桂西壮族民间的一个故事,这个优美动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肖妮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精神,塑造了坚贞、勇敢、美丽的壮族女性形象,表达了壮族群众正义战胜邪恶的强烈愿望。这个故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民间歌手把它创编成叙事长歌到处传唱,戏曲艺人把它改编成民族戏剧搬上舞台,宗教人员把它再编成师公唱本用于道场,从而使这个故事的流传更加广泛,老幼皆知,耳熟能详。经由民间歌手把它创编成叙事长歌的《唱文龙》,是壮族民间诗歌创作的名篇,是壮族文学发展史的经典;是汉壮民族文学关系史的代表性作品,是汉壮民族文化交流的积极成果;是壮族文化艺术宝库的明珠,是壮族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举报     顶端    回复本楼     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备案号:桂B2-20080010

        

桂公网安备 45102302000002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桂B2-20230529 营业执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