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岭石头村落 | 历经百年 古朴静谧
在城厢镇有一个村庄
深藏于海拔1500米的群山之中
它因建村于偏僻石头山中而得名
有着近200年的历史
古朴厚重,古色古香
整个村庄的房子全部是用石头砌建而成
村落依山而建,三面环山
村内碎石铺地,石屋林立
今天就由小编带大家来认识吞岭屯
百年历史 清朝建村
吞岭是壮话音译,在壮话里意为“陡峭的石坡”或“石头滚落”的意思。
吞岭屯,位于那坡县城区东南面约9公里的群山之中。通往吞岭屯的公路沿山直上,蜿蜒曲折,百转回肠,平日里,几乎很少有人到此地。正因如此,这里保存着最原始的风貌,以及最为可贵的宁静。
据村里老人介绍,清光绪年间一些原在南宁府果化州(今平果市果化镇)的村民,因连年荒灾,为维持生计逃难至镇安分府下甲吞岭屯,并定居于此。始居吞岭的人们祖上为壮族阮氏家族,他们就地取材,用山石打凿,盖起房舍、村庄,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石屋群落。
风格独特 气质古朴
据统计,吞岭屯现存有22余栋石屋。现今稍有破损,但格局、风貌基本保存完整,是当地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石头建筑风貌的古村落。远眺这里,古民居呈阶梯式层层铺开,石屋浑然天成,屋咬山,山抱屋,高低有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极富节奏感。整个村庄背靠山体,整体呈半圆形状分布,构成一个迎风矗立的石雕群体,充满浓厚壮乡村落的古朴气息。
近看,在绿色环抱的山群中,带着一股历史沧桑感的一座座石头房子矗立在面前。这里的房子已有上百年历史,但仍很坚固,最古老的一处院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用石头建造的房屋有两种,一种是将岩石磨平砌成的石头屋,这种屋的台阶和屋门都是整块大石砌成,从外面看,石头墙的缝隙虽无粘剂痕迹,但平整密合。
还有一种是直接用石头块垒起的屋,这种屋从屋里朝外看,墙壁凹凸不平,室外的光线可穿过石缝直射进来。这些石头屋的共同特点就是冬暖夏凉。
走进村中,上世纪沿用至今的石磨、石墙、石牌坊、石碾、石臼等用材简洁,古朴粗犷,和石头房一起散发出古朴传统的气息,见证了古村的悠久历史和古老的传承。一栋栋的石屋墙体全是根据石块的大小与棱角相互穿插垒起来,斑驳的墙体在阳光下泛着金黄,历经百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那些石垒的篱笆、石铺的村道、石筑的堂屋......以山石为原料的“成品”成了一道道风景,古意盎然,无处不体现出石匠们的巧妙工艺。
在村庄里行走,由卵石、块石建成的巷道四通八达,平整有致,或与人家相接,或与田梗相通,或与远道相连,高高低低,曲曲折折,在光阴中不断生长,不断延伸。吞岭屯没有鲜衣怒马的过往,亦没有流芳百世的名人佳话,有的只是炊烟袅袅,柴门犬吠,百鸟吟鸣,芳草萋萋,平平淡淡中阅尽人间沧桑。村里的每一块石头,接纳了百年的日月精华,承载了百年的历史故事,无须任何刻意的雕饰,却自有一番风韵,整个村落古朴而静谧。
别具一格 建筑考究
吞岭屯的建筑细节极其考究,主要是为方便当时的生产生活。一层有石柱子、拴马石;家户多为二层形式,下层主要是储物,上层是居住;家中的屏风,隔开厅和屋,古老建筑中的经典;第二层的屋侧,有考究的雕刻小窗,每户形状均各有特色,有花朵状的、菱形状的......石头筑就的古民居历经百年,碎石铺成的小道幽深静远,古石屋和老树在斑驳的时光中体验历史的轮回,真有采菊东篱、古风悠悠的意境。
百年来,在这些古老的石头屋里,吞岭人以农耕种养狩猎为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静居山中。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建设,居住在石头古屋的人日益减少。居住在吞岭屯的22余户人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有90%的村民搬迁至县城居住。现在村里已无人居住,整个村庄已是“人去屋空”,笔者到村里的时候,只见这里有6栋左右的石头屋被村民用来饲养鸡鸭狗等家禽,所幸这些离开大山的村民,因为对故地有着深深地眷恋,石头房子还是完好的保存着。
这些沉淀着百年历史的古屋,
以山石建筑为主的古老村庄,
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和壮族多元的文化内涵。
如今钢筋和混凝土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
古村落正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
该如何保存古村石头屋,
这些独特的历史遗存,
这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是留给后人深思的问题。
来源: 那坡融媒体、根贝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