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慈云阁 于 2018-2-18 21:11 编辑
山心历史文化长廊·古街商埠
《梦江南 山心好》词云: 山心古,
千年老盐埠,
残墙旧街话沧桑,
孤帆远影思往故,
斑驳石板渡。
平果山心:老宅老街在 默默说兴衰
凌经地
平果县果化镇山心街,地处美丽的右江北岸,右江河水缓缓绕村而过,岸边千亩良田沃野。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河道是大多数内陆城镇商贸物流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山心河段河水较深,水流平稳,地势平坦,便于泊船,是天然的良港。因此,山心码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唐至民国的千多年间,天南地北的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又源源不断地销往周边地区。 于是,被称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的盐埠街诞生了,并且一天天繁华。据记载,宋、元时期,山心就出现了今东兰、巴马、大化等地运盐马帮的身影。明代的盐埠街,商铺更多,盐仓更多,街道更加繁华。来自福建、广东、梧州等地的商贩从外地运来食盐、陶瓷、缸瓦等生活用品,收购本地土特产外运。 作为商品集散地,盐埠街不愧为当时的“平果清明上河图”,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平果嘹歌,不乏描写旧时山心人文景观的词句。在山心岑候祠,记者看到当地秀才写的一副对联:“百色花开香满上林归果化,泗城水长浪高平马入山心。”把山心与当时右江中、上游繁华圩镇百色、泗城、平马、上林(今田东思林)、果化相提并论,可见当年山心的繁华热闹。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山心街,并不是当年的盐埠街。繁华了数百年的盐埠街,在清咸丰年间消失了,消失在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事中。 关于这场战事,《平果县志》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年)2月中旬,太平军石达开部队石镇吉(石达开堂弟),率万余人挺进桂西北,路过县境果化舟山新圩,当地头目邓正,不许石部过境,石部再三说明:进阶路过境。邓关闸闭塞,率兵阻击。后来石部攻入闸内,短兵相接,邓部死亡300余人,其余溃散,石率部过境,向百色方向进发。” 街上的老人说,曾经看到过一块石碑——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宣化县人雷春先游山心,为此事作序并立碑。碑文说:“……咸丰十年二月初六,有匪首石达开路过山心,匪徒以数万计。圩人邓君讳正,为保护地方起见,率众与之抗拒,而强弱众寡相拒(去)悬绝,顷刻间被其攻破入闸,纵火焚烧,房宇立化为灰烬,无论男妇老幼,悉以刀刃从事计。本圩、外客之罹其凶者,共三百余口,尸骸暴露山脚水涯,填溢殆遍圩场……” 盐埠街毁于战火后,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幸存下来的山心人将店铺屋宅后移,建设新街,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山心街。 山心街也曾兴盛一时。清末民初,广东、福建、梧州等地的商贩大批涌入山心。这些人经营火柴、煤油、食盐、布匹、棉纱、鞭炮、烟丝、桐油、黄豆、花生等。资金雄厚的商人在街上开店设铺,进行大宗商品交易,而众多小贩则肩挑手提、走村串户摆摊叫卖。平果的“珍珠黄豆”就是在这时,由桂西第一商号“黄恒栈”收购后经山心码头外销出名,同时出名的农产品还有 “山心白米”、“山心西瓜”、“山心酸菜”等。 山心街的一些古建筑也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如三层岗上人工修凿的石阶、通往右江边的石级码头、布满枪眼的绕村老石墙、被誉为“建筑明珠”的岑侯庙,还有富商豪宅“宗兴场”和“85号”等。 宗兴场是个商铺。与清末民初岭南地区的许多商铺一样,宗兴场也是“前店后宅”式的民居,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住宅,而如今只剩前店没有后宅了。宗兴场前店门楣高大,盖着传统青瓦,屋脊两端起翘,有厚实的门楼,以青石板铺地。街上的老人说,当年,宗兴场除屋顶和四壁,木制的柱头、横梁、门窗、柜台等,一律涂着当地出产的桐油,明晃晃的,十分亮耀眼。 岑侯庙又名岑公寺,也叫岑公祠,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岑侯,岑公,即思恩府土司岑瑛(1386年-1455年),因屡有边功,被封为知府、广西参政、都指挥使。岑瑛逝世后,明朝廷祔祀上公祠,各地纷纷捐资建庙。当时山心的岑侯庙,由前殿、主殿、祀拜堂、益寿堂、聚仁堂、聚禄堂、義福堂等部分组成。 世事变迁、风侵雨蚀,如今这些建筑已不复当年荣光,有的更是片瓦不存了,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的,是那些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在山心街,在宗兴场、岑侯庙都发生过什么红色故事呢? 邓小平起草的《七军工作报告》写道:“回右江后即恢复了沿岸的城市和政权,在百色解决了敌军五六百武装。在百色仅十日,适滇军一师经百色到南宁攻桂,我军在力量上不能与敌人正面作战,故决定暂时退到平马,准备在平马运用群众战术扰乱他,打击他的一部分。结果在果化作战有五日之久,敌人损失甚大,团长死一伤一,营长死二伤一,士兵死伤五六百。” 《平果县志》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上旬,云南省龙云派卢汉率滇军2个师进攻南宁。红七军调集思林、果德两县赤卫军,配合红军,在鹧鸪坳至山营一带山谷伏击滇军。7月上旬的一天,滇军到达鹧鸪坳,进入伏击圈,红军果断出击,激战五昼夜,滇军被迫到山心至果化渡口一带,乘隙搜掠民船,搭浮桥从果化渡口撤走,取道隆安前往南宁。这一仗,滇军被击毙官兵600人,红军、赤卫军牺牲约400多人。 据街上的老人回忆:这次伏击战的主战场就在山心街的牛脚凹。当时听说要打仗了,街上不少老板闻风而逃,只有拥护红军的老板留了下来,宗兴场的老板就是其中的一个。战前,红七军通过水路秘密把**、药品等物资运到山心,分散藏在商铺里。战斗打响后,宗兴场成了红七军的临时指挥部,红七军军长张云逸等人就在这里指挥战斗。而岑侯庙成了红七军的临时后勤处,全村老幼集中在庙里,青壮年上前线抬回伤员,在庙中处治,妇女在庙中为官兵烧水做饭。 历经沧桑的山心街,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过贡献,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过贡献。
原载2015年6月2日《右江日报》
|